
5月29號,上海新增感染者降到了百例以下,當天的上海市疫情發布會上提到:從6月1日起,上海要開始進入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階段。
另外上海市商務委介紹,6月1日之后購物中心、商場將全面恢復線下營業。隨后“上海發布”推送了公告,6月1日起有序恢復住宅小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
這些密集的利好消息傳來,讓我們經過三個月的漫長抗疫后終于看到了曙光。
這次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沖擊,很多中小企業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過好在重點產業得到了很好的政策支持,第一批加入"白名單"實現復工復產的企業主要來自汽車供應鏈,汽車產業的發展形勢也正在逐步好轉。
為什么上海的汽車產業成為了重點關注對象呢?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是中國汽車產業重鎮,2021年的汽車產量就占到了全國的10%。而且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從燃油車向電動車的變革,產業鏈正在進行全面重構,中國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好在汽車產能已經在奮力爬坡,盡快恢復了。根據上海經信委消息,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上汽大眾和特斯拉四家整車企業已全面復工,每天下線整車約2000輛,帶動上下游1100多家產業鏈企業。出口也在恢復,特斯拉復工以來出口了近五千輛,上汽出口了1.5萬輛。
特斯拉是電動車的標桿企業,在4月19號得到復工批準,現在又在逐漸增加人手,周產量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封鎖前的近70%。
根據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6月份上海的車企產能就能恢復到疫情管控前的水平了。這是一個好消息,我相信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能夠在全球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
不過有一些潛在問題還是值得關注的,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延遲反饋。也就是說生產中斷和供貨延遲導致的潛在后果不會立刻顯現,影響會在后面的時間逐漸放大。
一個信號已經顯現,那就是以越南、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開始跟中國企業搶單。蘋果公司目前在越南有31家合作工廠,近16萬工人,CEO蒂姆·庫克已經在考慮增加越南供應商數量。
這似乎在支持市面上普遍流傳的一派觀點:"即使是疫情后經濟復蘇,全球化時代已經走到尾聲,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全球供應鏈正在轉變為以地區安全為主的區域供應鏈。"
這個觀點對不對呢?我認為,全球供應鏈已經是一個緊密協作的復雜系統,要重建一個新體系很難。企業要想快速在疫情后恢復正常,完全脫離全球化來搞是讓人存疑的,但是也不能對供應商訂單流失到越南等國家視而不見。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在5月19號的一次講座上,提到中國的企業家應該勇敢面對今天的局面,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狹隘,一定要走出去。
他講到自己拜訪的一家寧波企業申洲國際,做針織制造的。公司沒有銷售部門,全球的大服裝品牌派人駐扎在廠里盯貨,不盯著就搶不到生產線。
申洲國際的董事長馬建榮很早就在越南布局,一開始處處不順,團隊也換了好幾波,最后終于熬了過來,現在在越南的產能已經超過寧波產區的產能。受到疫情影響,寧波產區無法按期完成訂單的時候,全靠越南的工廠完成了供應。
所以馬建榮說等隔離完還要出去,下一站就是老撾??磥?,申洲國際是真正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甜頭,這背后離不開敢打敢拼的中國企業家。不怕失敗、不斷試錯也很重要,因為企業出海就意味著接觸陌生的市場、文化甚至政治風險,經驗要在實踐中打磨和總結出來。
所以這兩年周其仁教授一再呼吁:不要讓疫情把我們的視野和活動范圍都擋在了狹小的空間里!企業家有責任把我們的工業制造的能力、管理能力帶到新的地方去,讓別的國家享受中國制造的產品,這是這一代中國企業家的使命。
周老師就介紹過,在佛山的企業家那里有一句話:拿著世界地圖做事情,不要自我設限。企業創辦在佛山,不意味著產品只能賣在佛山,不意味著產品只能賣在中國。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次偉大覺醒,讓我們深度融入全球化,用自己的獨特優勢影響著世界經濟,這就是我們積累的制造能力?,F在是疫情復蘇的關鍵時期,越是這種時候越要走出去。中國制造不應該是在中國制造,而應該是中國人在全世界制造,這對全世界的科技創新都是有重大價值的。